法制晚報訊(記者 徐晨晗)美國中文網日前報道稱,一份關於2013年美國常青藤盟校的數據顯示,進入哈佛、耶魯、哥倫比亞等14所名牌大學的中國留學生輟學率為25%。而導致曾經高分考生赴美如此結局,存在社交障礙被指是元凶。
  而與此同時,知名視頻網站YouTube學生頻道,三個中國留學生創立的網絡視頻節目創下了20萬多的點擊率,“社交障礙”再次走紅。視頻中,他們就試圖向美國同學解釋,是什麼阻攔住外國學生,特別是亞洲學生融入到美國文化中。
  今晨,《法制晚報》記者專訪了視頻主創人員之一牛牧歌,揭開中國留學生赴美的社交“怪圈”——迅速形成小圈子,英語難開口,酒吧消遣不適應。
  速覽·中國留學生咋了?
  法制晚報(簡稱FW):怎麼就想起製作這樣的節目?
  牛:我們三個人是在一次學校組織的論壇上認識的,論壇上就有人談到留學生無法融入校園文化的問題。2012年1月左右開始形成這個想法,從一開始製作單獨的視頻,到最後建立了自己的網站,也就是CHANNEL C,我們逐漸想通過視頻的方式來解釋交流障礙這個問題。
  FW:哪些社交障礙最受關註?
  牛:一個是中國學生為何更願意說普通話而不是英語?其實原因很簡單,第一是母語。第二,中國學生學習英語主要是應付考試,而口語卻較差。因此他們對美國俚語知之甚少,這使得和美國人聊天時感覺語言不夠用。
  還有就是“為什麼中國學生不參加聚會”。這是因為中國學生把學業看得很重。儘管美國人眼中,不參加派對的就像是“外星人”,但中國學生感受不到參加酒精社交活動的派對有什麼樂趣。
  FW:難融入美國學生到了什麼程度?
  牛:有這麼件事情讓我印象深刻。有一次為了製作視頻,我採訪了一些美國學生,問他們願不願意交中國朋友、有沒有中國朋友,也問了中國學生類似的問題。有趣的是,第一個問題的答案都是“願意”,第二個問題往往是“沒有”。
  不過,這也讓我意識到,其實雙方都是願意和對方多交流溝通的。
  揭秘·怎麼就陷入怪圈?
  FW:一般什麼時候交流障礙感覺最強烈?
  牛:中國學生的交流困難問題並不是一個新出現的問題,但一直以來沒有系統地被討論過。現在由於中國赴美留學人數越來越多,大家也開始逐漸正視並重視這個問題。
  從我們的採訪和自身經驗來說,一般剛到美國的時候,這種感覺最強烈,第一周就會發現自己和別人很不一樣。而且大學沒有固定的班級,不會說上課多了大家就熟了,因此中國學生就會很快形成自己的小圈子。
  FW:這種“抱團”有什麼規律性?
  牛:以我來說,我高中就在美國上的,來之前沒有什麼中國朋友,但來美國的第一天,我就發現從辦手機卡到辦銀行卡等種種事情,中國留學生全都早就有了自己的組織,會互相幫忙,就非常容易形成自己的小團體。人往往都會傾向於在自己熟悉、讓自己感到舒服的環境里生活。
  另一方面就是生活習慣的差異,比如我們學校,很多美國學生會在周五、周六晚上去酒吧,而中國留學生大概60%都會說自己不喝酒,或者不喜歡吵鬧的環境,因此很大程度上會失去認識朋友的機會。
  久而久之,美國同學可能就不再會邀請你參加他們的活動,中國學生就更會找中國的朋友。
  揭秘·哪些人問題最嚴重?
  FW:社交障礙在不同地區、性別上有區別麽?
  牛:每個人的性格、教育背景不同,融入的程度和時間肯定不一樣,但這和地區、性別等也有聯繫。一般來說,華人越多的學校,交流障礙問題越明顯,比如中西部城市的州立大學。
  從性別劃分,女生融入當地文化比男生要容易得多,因為女生會被美國男生追求,開派對的話女生也更受歡迎。因此如果是性格開朗的女生,其實融入當地人不會很困難。
  FW:對留學生會造成怎樣的影響?
  牛:比較嚴重的後果就是自信心的打擊,比如本來是性格很外向的人,會發現自己來了美國幾乎就沒有能夠交心的朋友。有一個很不好的現象就是,在一些中國人比較多的地區,如果你願意,你可以在除了課堂以外的地方都不說英語,甚至某些專業,比如統計和計算機等,連老師和教授都可能是中國人。
  到最後,除了買東西,可以完全過中國人的生活,和美國社會幾乎完全脫節,這樣一來,留學的意義就少了很多。
  FW:有什麼辦法可以剋服社交障礙?
  牛:我們網站的三個主創人員之一就曾經通過比較極端的方式來剋服。大一的時候她甚至故意不和中國人來往,裝作自己和美國人一樣,儘管經常被中國學生排斥或者不被理解,但她也忍受下來了。其實這是很困難的,我覺得這樣也很不健康。
  還有一種可能性就是被迫融入。比如我高中的時候,因為整個學校中國人很少,我不得不強迫自己去和美國人交流,這種過程也讓我感到很難受。所以我覺得比較健康的方式就是在主動交流溝通的同時,要正視文化差異,不要刻意掩飾我們和美國人的區別。比如在聊天的時候,如果我們犯了一些錯誤,完全可以以自嘲的形式解圍,沒必要因此覺得羞愧,或者故意遮掩。
  融入當地文化其實就像敲開一扇扇陌生的門,你可能會受到很多挫折,但仍需要鼓起勇氣繼續嘗試,直到身邊的人接受你和你的文化。
  對話·中美學生是誰不瞭解誰?
  社交障礙,這到底是中國留學生自己造成的後果?還是中美兩國學生間交流的天然屏障?問題出在哪?《法制晚報》記者分別採訪了中國留學生和美國當地學生,分析原因所在。
  交心的
  還是“自己人”
  我來美國兩年了,一對一交流沒有問題,但是在多人對話的時候,還是感到難以插嘴。
  另外,因為文化背景的差異,美國人未必能理解我們,所以雖然同學之間關係不錯,卻很難達到“交心”的程度。
  作為一個文化上強勢的國家,美國人或許並沒有那麼大的欲望去瞭解其他國家的文化。
  沒聽懂,當眾被羞辱
  剛來美國的時候,我到一家公司實習,一個美國同事跟我講了一個笑話,我沒有聽懂。他就當著所有人的面開我的玩笑。
  當時我非常生氣,跟他吵了起來,“我是沒聽懂你的笑話,但你可以解釋給我聽。”
  中國人都會集體行動
  我們班有許多的中國留學生,但除了見面時打招呼幾乎沒什麼交流。而他們都會集體活動,一起吃飯、學習、坐地鐵。我總覺得中國留學生很神秘且不容易接近。
  他們愛學習但又內斂,比其他人想得更多,想取得一個好成績想合理安排生活費。
  感覺被排斥
  這種感覺我們也有
  中國和美國學生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就是,單獨和老外聊天的時候都沒什麼問題,但如果一群中國人中只有一兩個美國人,他們說話速度就會很快,讓老外覺得自己被排斥了,反過來也一樣。
  專家解讀
  留學生不主動 美國人也不好接觸這樣的圈子
  為何社交障礙問題越來越嚴重?今天上午,國家發改委培訓中心特聘留學顧問張偉用在接受《法制晚報》記者採訪時說,這有兩方面原因,一方面是中國學生比較喜歡抱團。另一方面,許多中國學生不喜歡突破自己,更願意在舒服的環境里生活,而不是去挑戰。
  張偉用說,實際上中國學生並不是不能融入,更多的是不願主動融入。如果願意主動跨出第一步,就會發現美國人是比較包容的。但是反過來,美國人同樣也不會非常願意去接近這個不主動的圈子。如果雙方都不主動,就無法形成溝通。
  此外,張偉用指出,出現社交障礙問題和大量中國學生出國也有一定關係,在當地中國人比較少的城市或者學校,就會讓你不得不和當地人溝通交流。中國人越多,就越可能抱團,脫離大環境。
  對於解決辦法,第一要主動,第二要包容。
  “舉個例子來說,以前有一個中國留學生參加大學的壘球課,因為不熟悉,所以一開始選了比較重的球棒。一個美國學生就好心提醒他,如果你拿不動,可以換輕點的。結果這個中國學生就生氣了,認為對方是在嘲笑自己‘東亞病夫’身體差,二人隨即吵起來了。”張偉用說,其實這隻是一場誤會。因此應該從善意的角度去看待美國人,遇到誤會要主動去化解。
  本版文/記者 徐晨晗
  製圖/廖元
  (原標題:留學生陷社交障礙怪圈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re61reftn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